认识错误:首先是行为主观问题。分析客观结果的心态(故意或过失)。
1、行为错误(手段错误):(将A行为认定为B行为);2、对象认识错误;3、结果错误(打击错误);4、因果关系错误
1、手段错误:行为对客观结果有害的是未遂,对客观结果无害的是无罪。
2、对象错误:同类对象错误,能够构成同种罪名的就成立该罪名的既遂(例如:张三开枪想打死李四,结果打死了王五)。异类对象认识错误,成立不同罪名的,系想象竞合犯,择以重罪判处(例如:张三夜里悄悄进入野生动物园想要开枪射杀熊猫,结果打中了饲养员,过失致人死亡罪既遂和猎捕野生动物罪未遂)。我想犯的罪,结果犯了其他罪,即我想犯的成立故意未遂,结果犯的成立过失既遂。
3、结果错误(打击错误):行为人追求A结果,结果发生了B结果。打张三结果打成了李四。
打击错误和对象错误的区别:从行为人主观出发,主观上我认为对象是谁,客观上是不是,如果不是,那就是对象认识错误。如果客观对象是,结果错误了,那就是打击错误(结果错误)。例如:甲水是张三的,乙水是李四的,王五想想投毒杀死张三,王五将李四的水杯认为是张三的便投了毒,结果李四喝了水死了。王五是对象认识错误。如果王五又来投毒,将毒投在张三的水杯,李四喝了张三水杯里的水死了,王五是打击错误。
打击错误:结果认定与对象错误相同。
4、因果关系错误:张三想把李四扔到河里淹死,但在扔的过程中李四在半空中撞上了桥墩撞死了。计划是淹死,过程中撞死,系因果流程错误。分析:先客观,后主观。只要行为人认识到扔可以扔死人就可以,定故意杀人既遂。
因果关系的提前实现:张三想杀死李四,他计划先把李四勒昏,后刺了一刀,最后朝脑袋开了一枪,每个动作都是故意,但结果在勒的过程中就把李四勒死了。分析:先客观后主观,主观上致死,客观上实施了致死行为,主客观相统一,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事前故意,结果延后发生模式:张三想杀死李四,把李四捅死后抛尸。客观上李四并未被捅死,而是被抛尸进入河水中时被淹死的。分析:客观上两行为捅死和抛尸,最后死亡,死亡是抛尸直接导致的。死亡是抛尸的直接条件,杀是死亡的条件。两条件,杀人后抛尸介入因素不中断,主观上故意杀人,客观上杀了人,主客观相统一,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同类错误(具体错误)和异类错误(抽象错误)的分类方法:
同类错误:行为人主观上设想的事实和客观的的事实在同一罪名构成之内。不再同一罪名构成之内的就是异类错误。更有利于认定具体罪名。
如何区分同类错误和异类错误?先从主观出发,主观上是A罪故意,客观上的事实在A罪构成之内,则是同类错误。但客观上的事实不在A罪构成之内,则是异类错误。例如,想打熊猫却打死了饲养员,属于异类对象错误,异类错误,成立想象竞合犯。
张三想偷皮包里的钱,但是偷了海洛因。
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对于对象错误,结论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打击错误,结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