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3人评价)
刑法—主讲人:方鹏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该课程属于 2020法考预热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原因自由行为前清醒时认识、行为的结果来承担责任;

以上帝视角,法官站在公众立场上判断;

法律思维就是靠法条来判断;

轻信是在经常性认识基础上发生的不同于经常性结果;

推定真实想法;

主观的故意是对事实上不法的认知;

数量要素是立法者的分流要素,不需要行为人认知;

认识到“开枪会死人”就是故意,不需要认识到打哪个部分会死人;

有一些因素需要法官判定,不需要行为人认识到;

不成立A罪故意,但可成立B罪故意;

题干细节的把握很重要;体会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过失、自信过失;

疏忽是行为人没认识到,而公众普遍能认识到;

意外是行为人认识不到,公众也认识不到;

危险之物、环境尽到注意义务、妥善保管义务(从行为人、公众角度),就没有疏忽过失

行为人未违规,形成危害结果,就是意外事件;

行为人想不到结果时,我们能不能想到,判断疏忽过失;

间接故意惩治愣头青;

违反业务规定一般推定为过失;提高了故意的门槛,避免无人敢冒险;

概率大,故意;概率小,过失;

反对结果发生,不成立直接故意,成立间接故意;不反对结果发生,或成立直接故意,或成立间接故意;

生活中都是直接故意,不包含间接故意;

疏忽过失与间接故意;

故意针对结果,不针对行为;

[展开全文]

故意认识的内容:客观不法的几要素(行为、对象、因果关系、结果、身份等),不需要认识数量、情节。

细节决定成败。

疏忽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区别:疏忽过失是行为人没有认识结果,但是我们大众能够认识。意外事件是行为人没有认识到结果,我们大众也不能认识到结果。

危险作业推定为过失

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区别:间接故意是大概率,疏忽大意是小概率,间接故意是对结果应该有认识,但疏忽大意对结果没认识。

确实明知,应当明知(行为人不知,但是大众知道。)

主观责任要素:目的、动机

 

 

[展开全文]

间接故意中的意动放任也包括反对结果的发生。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

课程特色

视频(28)
练习(2)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