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3人评价)
刑法—主讲人:方鹏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该课程属于 2020法考预热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强制猥亵、侮辱罪保护的是性尊严和身体权,同时;

侮辱罪保护的是名誉权;

法益侵害不一定是犯罪;法益侵害最多是一个结果要素;

行为结果,法益侵害组成不法结果;

行为应有体---能感觉到,有意,刑法行为还要有危害性(增加危害性);

刑法分则中规定的是实行行为;

制造犯罪意图的是教唆;

实行行为导致的结果;预备行为导致的结果;

不当为而为之,为作为;当为而不为,为不作为;

不作为行为是总则表述,不作为犯罪是分则表述;

不作为犯罪:1、负有义务,2、有作为能力,3、不作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并且为刑法所规定。

没有法律,就没有道德;

监护人有制止被监护人不法行为的义务;

不作为犯是身份犯;

民法上的不作为行为,不一定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

公安的义务:救助危难、灾难,接受控告;

下班、休假的警察有同样的岗位职责义务(警察法)

合同义务、法定义务;

法律是理性的,不解决感性的问题;刑法不能凭感觉;

[展开全文]

犯罪体系两阶层理论是我国和德国的体系,四要件体系是苏联采用。

客观不法,主观有责

总则里的“犯罪”指不法行为(侵害),分则里的“犯罪”是不法(侵害)+有责;

先客观,后主观,顺序不可错;法律深层是逻辑学和哲学;

行为是否创设了(或增加)危险,判断是否不法;

行为支配(或引起)的结果是否是不法行为;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概率大则可评价,概率小则不可评价;客观评价以普通判断进行;

盗窃罪里的“非法占有”是非法所有;

行为当时的责任为判断依据,不以之后的想法进行判断;

以上帝的眼光进行客观评价,行为的事实是什么;

通过对行为解释、判断,主、客观统一起来才可以确定罪名;

假药是最劣的劣药;

盗窃行为、抢劫故意,统一为盗窃罪;

[展开全文]

即使新法已无旧法的罪名,旧法对被告人来说轻,也应该用旧法的罪名和刑罚。如79年刑法的流氓罪。

盗窃后对抗,转变为抢劫;

 

 

[展开全文]

毗邻区不是领水,但包含在广义领土内;渔业协定水域也可以适用中国法律;船舶航空器比照领土管辖;热气球属于航空器;

刑诉法司法解释对地域管辖规定详细;

属人保护对中国人的犯罪不要求在国外是犯罪,但保护原则对外国人要求是双重犯罪;对外国人要求较松;

海盗、毒品、劫持航空器、反人类、战争,是缔结与参与的公约罪行。

法律思维,不能凭感觉。

[展开全文]

刑法中词语的解释与日常理解不同,枪支与大炮是并列关系

假药的定义:有疗效但未经批准也是假药

所有总则题目都是分则题目,需要非常清楚分则的定义

刑法考试有相当难度

  虚拟财产解释为财产是扩大解释,为刑法所允许                                                                                                                                              刑法是对应性游戏,因为刑法的词语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意义、含义                                                                                                                                                                                                                                                                                                                                                                                                                                                                                                                                                                                                                                                                                                                                                                                                                                                                                                                                                                                                                                                                                                                                                                                                                                                                                                                                                                                                                                                                                                                                                                                                                                                                                                                                                                                                                               

                                                                                                                                                                                                                                                                                                                                                                                                                                                                                                                                                                                                                                                                                                                                                                                                                                                                                                                                                                                                                                                                                                                                                                                                                                                                                                                                                                                                                                                                                                                                                                                                                                                                                                                                                                                                                                                                                                                                                                                                                                                                                                                                                                                                                                                                                                                                                                                                                                                                                                                                                                                                                                                                                                                                                                                                                                                                                                                                                                                                                                                                                                                                                                                                                                                                                                                 

 

[展开全文]

法条+案例,输出结论。

有权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必须遵守,有权威性;立法解释高于司法解释;最高法的解释优先适用

学理解释:无权威性

教材以有权解释为依据

解释理由 文理解释--字面。语文意义

                 目的解释--法意。如抢劫罪是为保护人身、财产

                体系解释:前后逻辑解释,前后同类规则,前后含义可能不同(妇女一般指所有女性,但有时指成年女性,暴力有时包括杀人,又是不包括)

                当然解释:概念。的应用可以用于

               轻重解释:重的都无罪,轻的自然无罪;抢劫近亲属一般不定罪,抢夺近亲属就更不定罪;轻的都有罪,重的更应该有罪

入罪举轻明重,且符合刑法;出罪举重明轻

              类推解释:刑法禁止。可能超过词语最大含义。   词语并列关系     出释则如造

             历史解释:寻衅滋事来源于流氓罪

解释技巧:采取何种技巧不影响结论

        平义解释:与老百姓理解一样。作为比较基准

       扩大解释:“审判时”理解为从羁押开始,即为扩大解释,但不超过最大范围 ,词语有包容关系 。 如把电缆车归为电车;男男解释为卖淫。

       缩小解释  :       

目的、文理都符合,结论才正确。

[展开全文]

不作为能否单独成立成为不作为犯,要看有无因果关系;

不作为引起的结果才能是不作为犯;

因果关系,前后结果  能否包含,

 

[展开全文]

案发地-目的地-第一站停靠站的管辖                                         

[展开全文]

第一讲(20220.2.25)

判断因果关系时间点:找条件应当在结果发生后去找,而不是在行为时去找。

[展开全文]

第38页习题演练A,有点想不通。

[展开全文]

责任阻却事由(消极事由):

认识错误是行为人主观与客观认识不一致。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主观上认识的事实要素(行为、对象、因果关系、结果等)和客观不一致。

1、违法性认识错误:行为人对事实没有认识错误,但主观上误将违法犯罪行为认定为合法行为。

事实认识错误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认识:如果对事实认识没有错误,只是将违法犯罪行为认定为合法行为,就是违法性认识错误。关键区别看行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定是否错误。

区分的意义:事实认识错误会影响故意的成立,如事实认识错误,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故意,只是过失。违法性认识错误主观上一定是有故意的,只是影响责任,违法性认识错误可能会阻却 责任。

违法性认识错误分两类:1、具有认识可能性的认识错误,行为人认为不犯法,公众认为犯法,不影响责任,成立犯罪,从宽判处。(如:大义灭亲)2不具有认识可能性的认识错误,行为人认为合法,公众也认为合法,认定行为人没有责任,不成立犯罪。(如:打子鸡)

欠缺期待可能性(欠缺实施合法性行为的可能性,或实施合法行为会造成重大严重损害的)即被迫实施违法行为,则没有责任,不成立犯罪。例如:张三用枪抵着李四的脑门,迫使李四用刀捅死王五,如李四不杀王五,张三则杀死李四,李四无奈只能杀死了王五。李四杀王五不合法,但他没有选择,否则李四就要被张三杀死,故李四没有期待可能性,李四无责任不成立犯罪。

犯罪形态:犯罪既遂、未遂、预备、中止。

以刑法分则具体罪名的全部要件判定既遂。如果不是既遂,再分析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还是行为人主观上自动放弃。

危险犯:以存在具体危险为既遂

实害犯:以发生实际损害结果为既遂

行为犯:以实施犯罪行为时既遂

犯罪既遂以刑法分则来认定,按照犯罪行为导致的实际结果来判定,部分既遂部分未遂则折中处罚。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停顿原因都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中止的停顿原因是自动放弃。

能达目的而不欲(中止)

欲达目的而不能(未遂)

预备和未遂的区分:一看是否着手做,二看是否有实害或具体危险。

犯罪中止的条件:实施过程中,自动放弃,有实效能有效阻却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意转换,不考虑主观恶意,行为人自认为没有障碍而放弃,成立中止。张三想强奸李四,将李四打晕,后发现李四戴着钻石项链拿走。张三成立强奸罪中止,盗窃罪既遂。

基于目的有障碍而放弃是未遂:张三用刀抵着李四想抢手表,但是李四今天没带,李四说给张三一万元,但李四都不要。抢手表是未遂。抢劫妻子的手表,目的有障碍放弃成立未遂。

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展开全文]

犯罪构成的消极要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客观不法的阻却事由)

正当防卫:张三持枪抢劫李四,李四拿刀捅死了李四。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客观条件和主观要件,包括起因,条件、时间,限度,意图吴方面。

客观条件:客观不法行为,预备行为不作为也可防卫,黑吃黑可以防卫,不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合法行为不适用正当防卫,可以适用紧急避险。

假想防卫:客观没有不法的起因,主观上没有故意。

犯罪行为已经既遂,但仍有挽回损失的可能,仍然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指造成重大损害,只要是造成轻伤以下损伤的。正当防卫的意图的制止不法侵害,但只要当时是必须采取的防卫措施,不受限度。

防卫意图:是主观要件。常考偶然防卫。如张三在殴打李四,王五看到后张三是自己的仇人便开枪打死了张三,李四感谢王五救了自己。王五的客观行为不法枪杀致人死亡(客观行为不法,具备正当防卫的客观要件),但王五主观上没有防卫的故意,就有犯罪最杀人故意,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告,王五无罪。通说观点:在客观不法层面上是不能犯,是客观正当防卫。主观上有防卫故意,就阻却犯罪故意。

甲乙共谋杀丙,结果子弹打偏打伤了乙。本案系打击错误和防卫。甲对丙有杀人的故意和行为,无不法行为无消极要素,主客观统一,打击错误,甲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同伙乙,乙有杀人丙故意,存在不法侵害,甲打死了乙,系正当防卫,根据主客观统一原则,甲对乙成立正当防卫,甲对乙无罪。想象竞合,择一重处,甲成立故意杀人未遂。

主观上没有防卫故意,那就是过失。

特殊防卫(无过当防卫):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如行凶、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是不完全列举),防卫限度可以到重伤死亡。劫持航天器、强奸、绑架都可以打死。不危及人身的抢劫,如使用蒙汗药,只要实施一般防卫。如持刀抢劫,则可以实施特殊防卫。

紧急避险:本质是经济学考虑,迫不得已情况下,损小护大,保护权益必须大于。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紧急避险是以正对正,正当防卫是以正对不正。限度不同,主体不同。必考正当防卫。

被害人承诺(即被害人自损):张三想砸李四的奔驰车,经过李四同意,张三砸了李四的车,是合法的,系变相自损,相当于李四叫张三帮忙砸车。。如果没有经过李四同意就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承诺时合同何时有效:有处分权限(个人权益),具有承诺能力,结果,真实意思表示(被害人的承诺需在犯罪结果产生前做出)、不能超越承诺范围(被害人承诺范围和国家许可范围),用民法中的合同有效要件来判定。

承诺者受到欺骗基于认识错误做出的承诺:对重大错误和一般错误的区别关键看大众的认知。承诺人的认识与大众认识不同是重大错误,对重大错误的承诺,认定承诺无效,以行为人的客观不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如承诺人的认知与大众认知一致是一般错误,对一般错误的承诺,承诺有效。给付承诺的对象正确特定,是对一般错误的承诺,承诺有效。妻子将陌生男子认为是自己老公回家睡觉,与陌生男子发生了性关系,妻子是对重大错误的承诺,承诺无效,男子成立强奸。如穷鬼欺骗18十八岁女孩说自己是高富帅,如果女孩同意和自己发生性关系就给女孩购买苹果三套,结果发生关系后,穷鬼未兑现。女孩的承诺有效,不能告发强奸。

[展开全文]

认识错误:首先是行为主观问题。分析客观结果的心态(故意或过失)。

1、行为错误(手段错误):(将A行为认定为B行为);2、对象认识错误;3、结果错误(打击错误);4、因果关系错误

1、手段错误:行为对客观结果有害的是未遂,对客观结果无害的是无罪。

2、对象错误:同类对象错误,能够构成同种罪名的就成立该罪名的既遂(例如:张三开枪想打死李四,结果打死了王五)。异类对象认识错误,成立不同罪名的,系想象竞合犯,择以重罪判处(例如:张三夜里悄悄进入野生动物园想要开枪射杀熊猫,结果打中了饲养员,过失致人死亡罪既遂和猎捕野生动物罪未遂)。我想犯的罪,结果犯了其他罪,即我想犯的成立故意未遂,结果犯的成立过失既遂。

3、结果错误(打击错误):行为人追求A结果,结果发生了B结果。打张三结果打成了李四。

打击错误和对象错误的区别:从行为人主观出发,主观上我认为对象是谁,客观上是不是,如果不是,那就是对象认识错误。如果客观对象是,结果错误了,那就是打击错误(结果错误)。例如:甲水是张三的,乙水是李四的,王五想想投毒杀死张三,王五将李四的水杯认为是张三的便投了毒,结果李四喝了水死了。王五是对象认识错误。如果王五又来投毒,将毒投在张三的水杯,李四喝了张三水杯里的水死了,王五是打击错误。

打击错误:结果认定与对象错误相同。

4、因果关系错误:张三想把李四扔到河里淹死,但在扔的过程中李四在半空中撞上了桥墩撞死了。计划是淹死,过程中撞死,系因果流程错误。分析:先客观,后主观。只要行为人认识到扔可以扔死人就可以,定故意杀人既遂。

因果关系的提前实现:张三想杀死李四,他计划先把李四勒昏,后刺了一刀,最后朝脑袋开了一枪,每个动作都是故意,但结果在勒的过程中就把李四勒死了。分析:先客观后主观,主观上致死,客观上实施了致死行为,主客观相统一,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事前故意,结果延后发生模式:张三想杀死李四,把李四捅死后抛尸。客观上李四并未被捅死,而是被抛尸进入河水中时被淹死的。分析:客观上两行为捅死和抛尸,最后死亡,死亡是抛尸直接导致的。死亡是抛尸的直接条件,杀是死亡的条件。两条件,杀人后抛尸介入因素不中断,主观上故意杀人,客观上杀了人,主客观相统一,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同类错误(具体错误)和异类错误(抽象错误)的分类方法:

同类错误:行为人主观上设想的事实和客观的的事实在同一罪名构成之内。不再同一罪名构成之内的就是异类错误。更有利于认定具体罪名。

如何区分同类错误和异类错误?先从主观出发,主观上是A罪故意,客观上的事实在A罪构成之内,则是同类错误。但客观上的事实不在A罪构成之内,则是异类错误。例如,想打熊猫却打死了饲养员,属于异类对象错误,异类错误,成立想象竞合犯。

张三想偷皮包里的钱,但是偷了海洛因。

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对于对象错误,结论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打击错误,结论不同。

 

[展开全文]

故意认识的内容:客观不法的几要素(行为、对象、因果关系、结果、身份等),不需要认识数量、情节。

细节决定成败。

疏忽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区别:疏忽过失是行为人没有认识结果,但是我们大众能够认识。意外事件是行为人没有认识到结果,我们大众也不能认识到结果。

危险作业推定为过失

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区别:间接故意是大概率,疏忽大意是小概率,间接故意是对结果应该有认识,但疏忽大意对结果没认识。

确实明知,应当明知(行为人不知,但是大众知道。)

主观责任要素:目的、动机

 

 

[展开全文]

故意和过失:左手是心里事实,右手是刑法规定。刑法第14条规定故意:明知并且希望发生是直接故意,明知却放任是间接故意。15条:公众能预见,但行为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即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程度可以是必然性、盖然性(大概率)和小概率的认识,只要意志因素是追求的就可以认定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无目的的故意)的认识因素程度上只能是大概率的认识放任是指意志因素空缺没追求,对结果的发生可有可无或对结果根本就没想过。

轻信过失(有认识的过失):认识因素是预见到发生结果的可能(认识程度可以是大概率、小概率认识,但不可能是必然性认识),意志因素是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反对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有客观依据(具有丰富经验、采取了有效措施等)能相信)例如:有特种驾驶车辆技能的人冲车上船。

疏忽过失(无认识的过失):认识因素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预见结果发生,但根据公众主观上能预见。例如:英语培训,四个学生,有老鼠,用者黑芝麻糊拌着毒鼠强要灭鼠,但要上课,一学生便把拌有黑芝麻糊的毒鼠强一放书桌就走了。没想到其他三学上下课回到宿舍,看到书桌上有黑芝麻糊,便一人一杯,造成两死一重伤。

假如是锁在柜子了,被其他三人撬锁拿出吃了,造成两死一重伤。(意外事件)

结论靠推理:左手是案情,右手是法条,奉法为尊

客观不法(行为、对象、因果关系等)、主观有责(主观上故意),一句话解决就是需要认识到具体罪的客观不法的事实要素

数额和情节不需要认识。

 

[展开全文]

强奸分两种强奸:强奸成年女性和强奸幼女。十四周岁以上十六周岁以下强奸幼女,原则上要追究刑事责任。例外的强奸幼女:十四周岁以上十六周四以下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例如:两小无猜、婚内强奸

十四周岁以上十六周岁以下抢劫有四种不同行为:普通行为(先暴力后取财)、携带凶器抢夺即使不使用凶器、转化抢劫(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但十四周岁以上十六周岁以下的不以抢劫定罪,而应以暴力行为结合结果和年龄来分析定罪)、聚众打砸抢的首要分子,此四类均定抢劫。例如:十五岁男孩携带凶器抢劫

客观不法+主观有责相统一,结合年龄分析

如:十五周岁的男孩抢劫枪支,不以抢劫枪支罪定罪,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如行为人十七周岁,则构成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以重罪故意杀人罪处定罪处罚。如十五周岁,则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八种犯罪行为,17岁绑架中故意杀人,触犯绑架罪和杀人罪,定绑架罪。如十五岁,定故意杀人罪。如十六周岁生日当天绑架杀人,则不满十六周岁,定故意杀人罪。拐卖中强奸,适用绑架中故意杀人的推断

爆炸,14岁生日当天安装了炸弹,但三天后爆炸,定爆炸罪。不法行为与结果跨越了生日,以生日当天一刀切,行为和结果同时成立则追究刑事责任。

生日当天不满

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精神病分原发性精神病和病理性精神病,原发性精神病(行为时的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同时行为),做精神病鉴定,但如不影响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要在鉴定上写明。刑法规定只适用原发性精神病,适用行为当时原则,不适用病理性精神病(如醉酒、吸毒属原因自由行为,不适用行为当时原则,以行为时认定行为、以清醒时认定责任),

原发性精神病要求行为和责任同时,病理性精神病要以行为时认定行为,清醒时认定责任。

醉酒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指之前醉酒时有犯罪故意。醉酒后行为有无丧失辨认控制能力。

间接正犯

[展开全文]

因果关系的判断时间点是结果发生后,先分析客观方面的全部条件再分析主观方面。相当因果关系说

因果关系:客观的,行为发生后,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

共同犯罪:共同正犯,具有意思联络,客观上全部承担连带责任。(共同伤害)一人既遂全部既遂

同时犯:无意思联络,是两个行为(同时伤害)

四种定式模型:特殊体质有因果,介入因素分两步(依附关系不中断,独立关系看作用、作用大的有因果)、同时犯谁打的查不清均有因果、重叠因果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判断:一是先套用四种模式,二是用相当因果关系分析条件大小造成的结果。

谁对结果负责??????????

刑事责任年龄分三段:十四周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十四到十六周岁对八种行为(强奸、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死亡、投放危险物质、爆炸、放火、贩毒、杀人)负刑事责任,十六周岁以上都要负刑事责任。例如:李天一案件

不法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不法和有责是分离的。

责任从宽制度(人道制度):军老惜幼(七十五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

重罪可以从宽,轻罪是应当从宽。

[展开全文]

离职后受贿在有约定在先。否则不构成。

[展开全文]

侵占罪:转移占用型犯罪,保护的是所有权。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

课程特色

视频(28)
练习(2)

学员动态